第十次党代会以来,我校学科建设聚焦“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”核心要求,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,以“质量、成效、特色、贡献”为价值导向,强化学科内涵建设,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各项工作有力推进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高质量完成了“双一流”建设首轮周期任务、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,奋力开启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,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——持续深化学科顶层设计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学校提出“强优固特,支需培新,协调发展,全面提升”思路,按照一流学科、发展中学科、新兴交叉学科分类,实现学科分层发展,不断扩大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范围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学校审时度势,进一步提出“建高峰、强优势、促交叉、固基础”思路,以新一轮“双一流”建设为引领,强化一流学科拔尖筑峰,以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物技术、工程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科,全面拓展凸显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特色优势,推进人文社会科学、工学、理学优化布局,用好交叉学科“催化剂”,培育新兴交叉学科。明确提出到2035年,农业与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,学校整体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先进行列,到2048年,全面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。
——不断完善学科发展模式。学校构建了“凝练方向,荟聚团队,整合平台,构筑集群”一体化学科发展模式,引导学科结合自身优势,瞄准国家重大战略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科技前沿关键领域,凝练学科重点发展方向;围绕学科方向精准引育师资队伍,在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汇聚建设优秀学科团队,依托团队构建高水平学科平台,引导学科团队与学科平台互促发展;通过一流建设学科引导示范,带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师资队伍建设、国际合作交流、文化传承创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。
——不断优化学科建设布局。学校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,以综合化、交叉化、前沿化为主要遵循,优化学科结构,实现学科建设与与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相互匹配、相互促进。自主设置了作物信息学、农村与区域发展、化学生态学、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、应用生物科学、人工智能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7个目录外国家急需二级学科和智慧农业、智慧渔业、食品合成生物学等3个交叉学科。通过调研论证形成《关于加快发展数理化基础理科调研报告》《优化数理化基础理科布局和调整方案》等,调整优化基础学科布局,推动成立化学学院,将数学与统计学系整体划转信息学院,将物理系整体划转工学院。
——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。通过集成农科优势和生命科学特色,推动生物技术、信息技术、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会聚,拓展优势农科和生命科学学科领域,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布局了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、食品营养与健康、农业生态与环境、公共管理与乡村治理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等若干优势特色学科群,建设一流创新高地。积极发展生物医学与健康,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,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新兴交叉学科群,重点培育智能生物学、合成生物学、替代蛋白工程、中药资源学、数字社会科学等新兴学科增长点。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,发挥行业优势,打破学科界限,以多学科融合、多领域合作、多团队协作、多技术集成为导向,成立交叉科学研究院、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、神农架科技创新中心、深圳营养与健康研究院,组建湖北洪山实验室、“双水双绿”研究院、宏观农业研究院、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交叉研究平台。推进学科交叉体制机制创新,围绕交叉前沿学术问题(“3+X”)组建交叉科研团队,实行跨学科教师双聘,设立专项经费实施“项目+团队”跨学科交叉研究,加强资源统筹,推进学科体系开放和成果共享,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。
——不断强化体制机制保障。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、校长任组长的“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”,健全完善“以学科为基础、以学院为主体、学校统筹协调”的三级学科管理体制,充分释放和激发学院办学活力。完善多元投入、资源共享的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。5年来积极争取教育部及湖北省“双一流”建设支持,新一轮“双一流”建设获批教育部“双一流”引导专项经费51220万元、湖北省“双一流”建设经费27470万元。建立健全基于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学科分类建设管理制度,以及动态跟踪、强化绩效、动态调整的自我评价调整机制,发挥激励约束作用。
通过接续努力,学校首轮“双一流”建设成效显著,整体建设成效评价9项指标中7项为第一档,认为我校“在服务国家战略、行业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绩显著,在师资队伍、资源条件、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,办学实力、影响力、学科水平等显著增强,建设目标达成度高”(教育部评价)。生物学、园艺学、畜牧学、兽医学、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再次入选建设学科,入选数量居全国高校第24位。中药资源学获批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,林学、风景园林学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三批重点学科。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稳中有升,7个学科入选A类学科,6个学科为B+,6个学科位次得到提升,A类率为26%,高于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平均A类率(21%)。进入ESI排名前1%学科领域从7个增加到14个,分布于农学、生命科学、理学、工学、医学、社会科学等6个门类,实现农学、生命科学2个门类全覆盖,进入ESI排名前1‰学科领域从1个增加到2个,实现农学门类全覆盖,学校排位较2020年提升246位。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表现优异,13个学科上榜,2个学科居世界前10位,其中,农学学科居全球第5位。
新时代使命在肩,新征程催人奋进。学校学科建设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《教育强国规划纲要》,紧紧锚定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目标,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基础引领、交叉驱动、科教融汇、产教融通,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,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,凝心聚力“筑高峰”、破旧立新“拓优势”,促进农科拔尖、理科交融、工科提质、文科拓新,构建优势与特色学科相统一、基础与应用学科相协同、传统和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学科高质量发展体系,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,奋力绘就“双一流”建设新图景。